当下,内镜技术已经成为众多科室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内镜的重复使用所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不容忽视,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预防交叉感染,提高医疗质量,内镜清洗中心必须建立完善的清洗消毒灭菌制度,彻底去除内镜表面的污物和细菌的同时,确保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可靠性。
内镜清洗中心通常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包括但不限于回收区、预处理区、清洗消毒区、干燥区、检查打包区和无菌存放区等,各个区域严格区分,防止交叉污染。器械进入后需要遵循“一镜一清洗”、“一人一刷头”的基本原则,从内镜使用完毕开始,依次进行初步清洁、酶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干燥、检查、封装等步骤。其中,消毒环节根据不同内镜材质及结构特点,采用物理(如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或化学(如消毒剂)方式进行灭菌。
使用后的内镜器械应尽快进行预处理,去除表面的污渍和体液。预处理过程中,应使用专用的内镜刷和清洗剂,确保彻底清洁;预处理后的内镜要放入专用的清洗槽中,使用流动水进行彻底清洗。清洗完毕后,应进行漂洗,去除残留的清洗剂;接下来就是消毒与灭菌,进入内镜清洗中心的内镜器械需要根据材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消毒或灭菌方法。对于耐高温的内镜,可采用高温蒸汽灭菌;对于不耐高温的内镜,则可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或灭菌后的内镜应放置在干燥、通风、无尘的环境中,避免再次污染。同时,应建立内镜使用记录,确保每次使用后都能进行及时的清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