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是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其使用后的再处理过程非常重要,以确保患者安全和设备性能。内镜清洗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可能导致再处理不彻底,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常见误区
1. 预处理不及时
内镜使用后未及时进行预处理,导致有機物干燥和固化,增加清洗难度。
2. 清洗不彻底
仅依赖内镜自动清洗机,忽视手工清洗的重要性,导致某些部位清洗不彻底。
3. 消毒剂选择不当
消毒剂选择不当或浓度不足,导致消毒效果不理想。
4. 干燥不充分
内镜清洗后干燥不充分,残留水分可能导致微生物滋生。
5. 存储环境不当
内镜存储环境不符合要求,如湿度过高或通风不良,导致微生物滋生。
解决方案
1.预处理不及时解决方案
建立严格的操作规范,要求内镜使用后,即刻在检查床边用含酶清洗液进行初步冲洗。在检查室配备足够的含酶清洗液及冲洗设备,确保工作人员能便捷取用。同时,加强对内镜清洗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强调预清洗及时性的重要性,将预清洗操作纳入绩效考核,督促工作人员养成及时预清洗的习惯。
2.清洗不彻底解决方案
内镜的弯曲部、按钮、活检口等部位易被忽视,因此应该配备专门用于内镜表面刷洗的软毛刷,制定针对这些特殊部位的刷洗方法。如对于弯曲部,采用分段、多角度刷洗;按钮部位,将软毛刷头修剪成合适形状进行细致刷洗;活检口则使用小型毛刷深入清洁。在清洗区域张贴详细的特殊部位刷洗示意图,方便工作人员随时参照操作。
3.消毒剂选择不当解决方案
消毒剂浓度过低无法杀灭微生物,导致消毒不彻底;浓度过高则腐蚀内镜,缩短其使用寿命。以戊二醛消毒剂为例,用于消化内镜消毒时通常需配置成 2% 的浓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购置精准量具,如高精度量筒、电子秤等,确保消毒剂配置准确。定期对配置好的消毒剂浓度进行抽检,可使用化学浓度测试纸或专业检测仪器。
4. 干燥不充分解决方案
一些内镜清洗中心采用自然干燥方式,将内镜置于普通环境中晾干。此方法不仅干燥时间长,影响内镜周转效率,而且普通环境中微生物繁多,易在干燥过程中再次污染内镜。对此可以购置机械干燥设备,如压缩空气吹干装置或专用内镜干燥机。合理规划干燥区域,确保设备安装位置通风良好、远离污染源。
5. 存储环境不当解决方案
设立专门的内镜存储柜,存储柜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通风性及温湿度调节功能。定期对存储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如每天用消毒湿巾擦拭存储柜内部,每周对存储区域进行一次全面消毒。安装温湿度监测设备,将环境温度控制在 15~25℃,湿度控制在 35%~75%。一旦温湿度超标,及时启动空调、除湿机等设备进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