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因其结构复杂、使用频繁等特点,在使用后容易残留患者的体液、组织碎片等物质,这些残留物为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提供了生长繁殖的环境。若清洗消毒不彻底,可能会导致交叉感染,威胁患者健康。常见的通过内窥镜传播的病原体包括但不限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因此实际应用中,如何进行合理的清洗、消毒及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而内镜清洗中心的合理配置及运行能够做到管理内窥镜的感染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配置合理的内镜清洗中心能够实现标准化的清洗与消毒程序。这些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预处理:使用后的内窥镜应立即进行初步清洁,去除可见的污物和血液,以减少微生物负荷。
②手动清洗:利用专用的清洗剂和软毛刷对内窥镜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清洗,特别是操作通道等难以触及的部位。
③自动清洗消毒机处理:将内窥镜放入自动清洗消毒机中,按照制造商推荐的参数完成清洗、冲洗和消毒过程。
④干燥:清洗消毒完成后,必须彻底干燥内窥镜,避免水分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温床。
⑤终末消毒或灭菌:根据内窥镜的类型和预期用途,选择合适的消毒或灭菌方法。对于高风险操作,如胆道镜检查,可能需要采用高温高压蒸汽灭菌等方式进行终末处理。
除了应严格遵守以上清洗消毒流程外,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人员还需具备内镜器械消毒方面的知识,并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工作服、防渗漏围裙、口罩、帽子和手套等。同时,内镜室工作人员应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详细记录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